都市農業與優勢農業、特色農業最大的區別,在于直接承擔著“保城市供應、穩市場菜價”的責任。都市農業“空間狹小”,卻可以以小“搏”大。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一同推進,引導城市現代資源要素向城郊農村傾斜。
日前,多個城市對都市農業進行新定位和新探索。《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為代表的鄉村產業體系;四川成都提出以科技賦能提升都市現代農業質效,布局建設智能農業裝備、生物質能源等八大研發單元;廣州白云區謀劃“1234”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布局,打造“一龍頭、兩園區、三基地、四產業帶”。
都市農業與優勢農產品生產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并稱我國農業的“三大板塊”。據統計,全國36個大中城市耕地面積接近全國的1/9,蔬菜產量占全國的1/6。然而,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搞種植業?一些城市也存在著忽視和弱化農業的傾向。如今,有的城市依然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思維,或是把都市農業簡單等同于傳統農耕文化加觀光休閑,忽略了城市要素,或是把發展都市農業理解為多發展企業、少扶持農民,忽略了農村要素。
都市農業與優勢農業、特色農業最大的區別,在于直接承擔著“保城市供應、穩市場菜價”的責任。當面對外地蔬菜調運困難、本地菜價暴漲的處境時,人們才意識到都市農業的必要性。作為國際大都市,北京和上海的農業占GDP的比重已不足1%。然而,北京提出,“少數不等于小數”,農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上海提出,絲毫不能因農業比較效益低而放棄農業。理念結出碩果,北京每年選育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占全國的10%,上海綠葉菜常年自給率達80%。
都市農業“空間狹小”,卻可以以小“搏”大。長期以來,都市農業面臨耕地資源剛性減少、務農勞動力流失的問題。當前,大中城市的鄉村空間正由不斷收縮向基本穩定轉變,都市農業正從農產品保障功能向多元復合功能轉變。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容量大,居民購買力強,同時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聚集。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到處高樓林立,滿眼鋼筋水泥,市民渴望到農村看山望水憶鄉愁,城鄉工農關系迎來新變局。可以說,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也在大中城市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最有條件通過發展都市農業得到率先解決。
今年是“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大中城市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大中城市不少是大都市帶大鄉村、大城市帶大郊區,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貫穿城鄉融合發展全過程,離不開城鄉協調、工農互促。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振興也是城市發展的機遇,都市農業也是產業升級的選擇。即使在大中城市,今天的農業農村依然有很多煩惱,城鄉差距也客觀存在,直面煩惱和差距,就是直面中國城鄉關系的最大現實,要靠改革創新,尤其需要擔當。
這份擔當,從大處看,就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一同推進,引導城市現代資源要素向城郊農村傾斜。這就包括對農業的更精準政策扶持、對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對農民土地權益的保護、對集體財產權利的尊重等。從細處看,要緊扣當地資源稟賦和鄉村文化底蘊,面向城市和市民“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把都市農業建設成為城市“菜籃子”供給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先進生產要素聚集區,從而一頭服務城市、一頭富裕農民。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