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農機化戰略家、理論家、教育家,
中國農業大學白人樸教授
按:國內資深的第一代農業機械化老專家,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機化發展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白人樸教授,1月9日在2022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年會暨第十屆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上致詞,引發良好反響。以下整理自他的發言。(確認版)
新時期我國要建立糧食大安全觀,要在著力確保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向保障糧食品質安全、生態安全提升,要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向提高糧食國際競爭力提升,這是新時期對糧食安全的新要求,我國的糧食產業要由大做強。
關于發展智能農機,有一個從無到有的認識和實踐過程。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隨著我國農機化的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人,是我國農機化發展的參與者,也是見證人,是農機化戰線的老兵,所以我從親身經歷的一些體驗,談談對發展智能農機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農機化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艱難選擇、砥礪成長的發展歷程,農機產品也經歷了引進、吸收、選擇、改進、自主創新,一代一代地不斷進步的發展歷程。
上世紀的50年代,我國農機化事業有三件開創性、奠基性的大事。一是在發展指導思想上,毛澤東主席1955年、1959年先后提出了必須將社會革命與技術革命相結合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面改觀、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等重要的觀點,成為推進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二是在農機化人才培養上,1952年建立了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掀開了農機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新篇章。北京農機化學院是全國唯一以農業機械化命名的重點大學,足見黨和國家對培養農機化人才的重視。今年是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機化學科建立70周年,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要組織系列紀念活動,把這次農機化發展研究中心的年會也作為開場活動,很有意義。
三是在建立自己的農機工業上,1955年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奠基開工,1958年7月,中國生產出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開啟了中國農機制造的新時代。以此為開端,我國現代農機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經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制造業大國。
上世紀的50年代,我考入北京農機化學院,成為一名農機化專業學生,當時生產實習的開的拖拉機、教學用的拖拉機解剖模型,都是蘇聯產的拖拉機,當時還沒有國產拖拉機。直到1960年以后,我先后在學校拖拉機教研室、運用教研室工作,講拖拉機構造、運用、管理等課程,才用上了東方紅54和鐵牛55等國產拖拉機,當時在生產和教學中都沒有提到智能農機。改革開放以后,1980年在北京舉辦了12國農機展覽會,迎來了許多世界先進的農業機械,轟動全國,各省市縣農機界人士都紛紛來北京參觀外國農機展覽,真是大開眼界。
在展會的籌備過程中,我參加了把參展農機的英文說明書翻譯成中文的工作,深刻地認識到,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農機制造工業,也為我們的國產農機而自豪,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1981年國務院批準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為首批博士碩士授予單位,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獲得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農業機械化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由此就建立了農業機械化研究室。1984年農業機械化專業獲得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權,建立了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開始招收農機化專業博士生。剛才我們主持會議的傅澤田教授,就是當年招收的第一位農機化博士。
1993年我和傅澤田教授到英國訪問時,曾經到英國的福格森公司參觀,看到他們的歷代產品陳列館,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介紹的時候把農機產品分為三類:傳統農機、當代農機、未來農機,我感覺我們當時教學和生產用的農機已經被他們稱為傳統農機了,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使用,技術性能與國際先進農機差距不小。
當時在歐洲市場盛行的農機,他們就稱為當代農機,已經綜合運用自動控制技術,人機環境技術及監控系統,已經實現動力換擋。那個時候他們說的未來農機就是綜合運用現代電氣控制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的高新技術,研制開發出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舒適化程度高的農機新產品,可以說就是現在大家所稱為的智能農機,但是他們當時介紹的時候,還沒有看到智能農機這個詞,正在研發待機推出的新產品對參觀者絕對保密,只能聽說、遠視——就是遠遠地在玻璃門外看他們的樣機,不能近觀。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年國務院批準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并,組建成立中國農業大學,學校進入了第一批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大學行列,開始了向一流大學前進的步伐。從此就有了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新建了中國農業大學機械工程訓練中心大樓。現在的機械工程訓練中心已經不是以前的解剖模具室了,教學訓練的設備和內容已經有智能農機了。經過學習訓練的學生,設計的機械產品,在國內比賽中也多次獲獎。
2011年在農機化司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并且得到包括在座的同志們在內的許多單位和同志的參與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為我國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積極貢獻。
2006年我執筆完成了部重點課題——我國農業裝備技術發展規律研究報告,從歷史剖析和國際經驗兩個方面,總結了農業裝備技術不斷創新、新陳代謝永不停息的發展規律,農業裝備技術應用與經濟社會相適應、協調發展的規律,提出我國的農機工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高兩個能力:一是提高國產農機滿足國內需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努力改變低端產品過剩與中高端產品產能不足、對外依存度還較大的狀況,提出要綜合運用現代電子技術、激光技術、液壓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聲光電溫濕等綜合環境調控技術,推進農業裝備技術向高效能、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是客觀規律,大勢所趨,方興未艾。
這是在提交部委的研究報告中,較早提出智能化發展的命題。2013年7月,我應時任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同志的邀請,第二次到一拖調研,很欣喜地看到他們勇于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拖拉機產品,動力換擋拖拉機已經批量生產投入市場,打破了國際農機巨頭在動力換擋拖拉機領域的壟斷,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被業界公認為引領了國產拖拉機技術更新換代、轉型升級的潮流。
更可喜的是他們正在攻關的第4代農機新產品,已經在向綜合運用CVT技術、CAE技術、智能化、信息化、節能環保、舒適的智能農機方向邁進,說明中國的農機工業生產已經邁出了智能化的步伐,一拖的朋友可以讓我站在他們的新產品樣機的前面拍個照,這就跟在福格森不一樣,在福格森我們是遠視,在我們自己的廠子里,是讓我們在他們的樣機面前拍照。
我當時建議一拖作為行業的領軍企業,從戰略高度要實施產品帶動工程,要勇敢務實地擔當起行業領軍企業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一代一代的新產品來引領行業的發展,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那次調研到現在也已經8年多了,相信這些年一拖在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方面,又取得了新進展。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讓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加智能化,這是新時期推進農業機械化指導思想的新發展,為新階段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智能農機是農機產品科技進步、升級換代的產物,現代元素、科技含量提高了,是農機發展的新趨勢和主攻方向。
傳統農機解決不了或者解決不好的問題,要靠發展智能農機來解決。我國農業機械化即將進入高級階段,正由糧食作物機械化、平原地區機械化,向經濟作物機械化、丘陵山區機械化進軍,由種植業機械化向養殖業機械化進軍,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靠發展智能機、推進智能化來解決,研制開發智能農機要有針對性和務實性,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準主攻方向、著力點和突破口,取得實效。既要研制開發大型智能農機,也要研制開發中小型智能農機。
智能化要增機減人,更要人強機精,不是某些人所宣揚的無人化,因為智能農機是人設計制造出來的,其使用、運行、作業也是由人操控的。機精是關鍵因素,人強是主導因素,發展智能農機、智慧農業,人和機缺一不可?,F代農業發展要插上科技翅膀,不是無人農業,而是強人農業。
智能化的提法比無人化更確切、更符合實際,因此要加強宣傳機械化和智能化,發展智能農機。推進智能化,既符合農機裝備技術不斷創新、新陳代謝永不停息的發展規律,又符合農業裝備技術應用與經濟社會相適應,協調發展的規律。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現代農業發展既要用先進裝備,逐步減人,又要著力培養鍛煉新人、強人、新型農民,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人強機精是努力方向。
(朱禮好根據白人樸教授致辭整理)
來源:《農機質量與監督》《農機科技推廣》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