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作為農業資源稟賦豐富、人均資源匱乏的人口大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可持續,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效率、農業資源綜合配置效率和農業競爭力。發揮多層面積極因素,促使農業科技進步是重中之重的選擇。
一 從食物安全看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肉蛋魚果菜等重要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現代農業成效顯著,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共享化水平明顯提高。中國人用自己的供給解決自己的需求問題,用自己的資源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成就令世人矚目。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作為人口大國、農業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們在確保農產品總量平衡,特別是水稻、小麥生產供給綜合能力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囿于資源要素先天不足的原因,口糧以外的資源性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出少進多”的格局日益明顯,已充分顯現出日本經濟學家大塚啟二郎描繪的東亞國家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食物供給率不斷下降的規律性趨勢。
據海關統計,2021年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進口量達1.62億噸,同比增長19%。其中大豆進口達9652萬噸,比上年下降3.8%,但進口額增長35.4%。玉米進口2835萬噸,增1.5倍。肉類進口量938萬噸,有小幅下降。乳品進口391萬噸、增18.6%。最近幾年,棉花、糖料等資源性農產品進口量相當于國內生產量的30%左右。按全部農產品進口數量觀察,我國農產品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30%以上。2021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354.7億美元,擴大42.9%。農產品進口量不斷攀升、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現實令人擔憂。
根據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成長中,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的事實判斷,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確保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十分重要。但口糧安全不等于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不等于食物安全,對此認識要清醒。
二 保障食物安全的路徑選擇
在封閉的傳統農業階段,可獲取的食物保障唯一的途徑是自給自足。這個階段伴隨了中國幾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我們不僅靠自己的資源解決了小麥、水稻等基本口糧供給,而且最大化地解決了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充分需求。
但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過程中,前者導致城鄉工農之間爭奪土地、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稟賦,后者導致農業老齡化、兼業化現象日漸突出,全口徑食物供給能力的提升與快速增長的食物需求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顯。以國內資源解決國內需求壓力持續增加,供需缺口不斷加大。
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下,解決食物充分供給,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選擇和回旋余地。無論是從大豆、棉花、糖料等直接占用耕地資源生產的農產品,抑或是豬牛羊以及奶類等間接資源生產農產品的進口數量看,已替代了我國種植業70%以上以及肉類10%以上的供給量。而且從趨勢看,絲毫沒有放緩的跡象。
事實上,通過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解決國內農產品供給始終面臨挑戰:一是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多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確定明顯增強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不可預測性;二是農產品進口總量和品種日益增多,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給中國農業產業安全帶來的隱患難以化解;三是進口來源國過于集中,玉米、大豆、糖料依賴美國、巴西,肉類和乳制品依賴歐盟和澳洲國家;四是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少。“出少進多”導致中國農產品在全球缺乏競爭力。
解決食物自給率不斷下降問題,提升農業競爭力,最大限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將“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求我們在提升農業科技方面有所作為,加快步伐,不斷創新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夯實基礎。
三 科技進步是永恒的動力
其實,相對于中國這樣的農業資源人均先天不足的國家,通過嚴格的耕地數量保護地力,改良保護提升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始終是重要的選項,但通過農業科技革命,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更具無限潛力。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農產品幾十倍地增長,糧食總量由1978年的3.04億噸上升到2021年的6.82億噸,單產由170公斤/畝上升為387公斤/畝的事實,既來自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催生的制度績效,也來自于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政策效應,同時來自于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產生的技術紅利。
順應全球農業科技革命的趨勢,以及中國國情農情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現代農業多元化的基本特征,農業科技進步和革命的著眼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生物技術。上個世紀的綠色革命令人印象深刻。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中國以水稻、玉米雜交技術為標志的技術革命最大化提升了小麥、玉米、水稻的單位產出。下一步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科學調配優勢資源,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性利用,加強生物與產業化步伐,以生物技術為突破口,以玉米、大豆單產提升為主攻方向,極大提升土地產出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煥發出無限的增產潛力。
其二,裝備技術。裝備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的革命性變革,在全球以大幅度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徹底改變了農業產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多元化農業機械裝備的廣泛應用不僅可以應對農業從業人員減少帶來的“人口紅利”消失的挑戰,而且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機械化過程中,降低損耗,保障農產品的總量安全,其發展勢頭方興未艾。要從農機制造業抓起,提高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當前要著力加大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應用方面有所作為,使我國農機裝備產業研發應用上新臺階。
其三,數字技術。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范圍如此之廣,推進速度如此之快,并帶來了土地、勞動力和資源全方位的優化配置,可以稱之為現代農業技術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下一步要瞄準發展智慧農業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主攻方向,在農業生產經營、物流運輸、加工增值、鄉村功能釋放方面發揮數字賦能作用,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要極盡所能提高數字技術在農林牧漁各產業、從種到收各環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應用程度,提升其對產業發展的滲透率,使數字技術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其四,綠色技術。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久遠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更需要深植綠色理念。要統籌做好山水田林湖草沙七篇文章,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但宜耕一定要耕,充分釋放農業產品貢獻、文化傳承、生態維護多重功能。與此同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支持作用秸稈綜合利用,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最大化減少農業的排放,使農業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