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抓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發展迅速。在經歷了兩年多的疫情沖擊后,農產品市場也趨于穩定。
2022年過半,下半年農業有哪些趨勢值得關注?
縣域——品牌市場下沉 縣域經濟崛起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概有300個地級市、3000個縣城、40000個鄉鎮和66萬個村莊,而這其中縣的建制是最為穩定的空間和行政層級,是要素最齊全的空間。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作為強農富農的重要抓手,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為共識,并呈現全面開花的良好態勢。
陜西省柞水縣,曾因交通閉塞,溝壑縱橫,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17年以來,柞水縣結合縣情實際,把木耳產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全力打造木耳的發展高地、標準高地、質量高地、品牌高地,推動木耳產業蓬勃發展。2020年,柞水縣金米村全年共種植木耳300萬袋,銷售木耳近6萬公斤,其中銷售1.85萬公斤,產值近百萬元;電商銷售木耳10萬單、4萬公斤,營業額300萬元。收益分紅帶動全村農戶188戶553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萬元。
至今,柞水縣已建成了金米、西川等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產業基地60個,建成了1960個木耳大棚、5個年產2000萬袋的菌包生產廠和1條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發展木耳專業村46個。
2022年,為什么要更加關注縣域發展?縣域下沉范圍逐步接近銷售端、生產加工大戶乃至農民,能夠縮短生產對消費的反饋時間,更好地解決巨大的消費需求與產品品質之間斷層的問題。因此在2022年,甚至放到更長遠的鄉村振興進程中,縣域都將成為未來農業品牌建設的主戰場。
電商——傳統品牌擁抱電商,自播漸呈常態
農產品面向市場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銷售總額的13.8%;《數字農業報告:中國農村電商的發展經驗》指出,作為鄉村振興和數字農業發展的“標配”,農村電商促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促進地區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認可。而電商,正是擴大、放大品牌這種聯農帶農效應的有效途徑。未來電商如何更好地促進品牌農產品上行?更加規范化、常態化是趨勢。
2021年直播領域頭部主播的轟然倒下,給很多品牌在渠道構建上敲響了警鐘,過度依賴外部主播不利于品牌護城河的搭建,增加了市場風險,因此2022年農產品電商直播帶貨“去超級主播化”是大勢所趨。
而隨著人社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共同發布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開啟了直播從業人員職業化的新篇章。據現有23家直播平臺數據統計,目前網絡主播數量超1.3億,并且還在以日均4.3萬人的增數增長,其中有一個主播群體值得關注 — —農村主播(農民直播銷售員),以2020年末的統計數據來看,農民主播每個月都以萬為單位持續增長。
農產品本身附加值就有限,如果再花費頭部主播的高額渠道費用,品牌則很難實現盈利。農民自播,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使農村各類特色農產品賣得更遠,賣得更好。同時,“直播帶貨”倒逼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有助于加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未來農村直播電商的趨勢會朝著優質化邁進,是從內容創作、場景化布局到專業化人才、標準化產品以及直播常態化的全方面擇優式升級。
產業鏈——接二連三,產業鏈加速擴張
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是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產業鏈思維看,越往后,農業附加值越高。初級農產品往往增值空間存在天花板,未來要實現三產聯動,發揮1+2+3>6的效能。
首先要重視加工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產品加工業是鄉村產業的核心產業。
據測算,我國農戶儲糧、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 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失率。農產品加工業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頭伸向消費市場,是農業加快轉型發展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種養業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更多向賣制成品轉變,促進聯農帶農和共同富裕。
單縣羊肉湯,一個以湯入譜的菜肴,被稱為“中華第一湯”。鄉村振興新階段,如何發揮、放大一碗湯的作用?單縣確立了“保種育種、智慧養殖、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餐飲連鎖、文化旅游”六位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圍繞六位一體的產業化布局,專注于提升單縣羊肉湯的品牌價值,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努力提升科技含量,融入標準化生產的新業態,以產業鏈思維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2022年農產品加工要尤其關注兩個方面:凈菜、預制菜。疫情下,全民皆廚。近年來,在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放心肉菜市場超市創建等惠民工程推進下,蔬菜逐漸告別“連土帶泥”,“凈菜”作為生鮮業態的一種新模式日漸普及,并受到市民的廣泛關注。凈菜消費是順應人們生活品質提升而出現的一種消費新品類,未來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預制菜同樣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而生,疫情的出現推動預制菜較快增長,目前中國的預制菜市場的經營規模是三千五百多億,但從趨勢來看,未來會達到萬億規模。
其次適度發展農文旅。農業農村部《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做精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開發“看鄉景” “品鄉味” “享鄉俗” “憶鄉愁”產品,創響“珍稀牌” “工藝牌” “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2021 年 1-5 月,鄉村游客規模累計達到86653.7萬人次,較2020年同比增長55.5%。旅游行業整體進入景氣通道,行業普遍看好鄉村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調研數據顯示,從購物內容上看 ,鄉村土特產占比達55.4%。隨著人們對產地好物的認可,未來土特產中的地理標志產品將迎來消費新增長。
以銷定產——解決“賣難",訂單農業需求加大
“豐產不一定豐收”、 “增產銷路受阻”, “少了就貴,貴了就多,多了就賤,賤了就少,少了就貴……”農產品“買難” “賣難”問題多年來困擾生產者和消費者。如何才能讓農產品順利賣出去?市場需求是怎樣的?農民該種什么?訂單農業成了破解難題之法。
以市場為導向、以合同為紐帶,一頭是企業或中介組織,另一頭為農民或農民群體代表,訂單農業實現以銷定產,有望在未來幾年扭轉“先生產后找市場”的銷售模式,通過消費大數據減少信息差,把市場的需求及時反饋到種植端。
商務部辦公廳、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發文表示,鼓勵龍頭企業、電商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簽訂長期農產品采購協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互聯網巨頭通過以銷定產的預售模式,也紛紛擠入訂單農業藍海。以盒馬為例,“十四五”期間,盒馬將在全國建設1000個盒馬村,并在國內農業產地采購共計1000億元的優質農產品。
政策支持、企業發力,前置的“訂單農業”將給中國農業帶來新的想象。
走出去——打通國內外市場,品牌出海加速
2020年以來,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加速,緊抓國外市場成為農業發展新趨勢。
安丘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全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優秀示范市、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典型示范區,已連續兩年舉辦出口農產品博覽會。作為全國農產品出口大市,以“出口級嚴選農產品”為引領,以“出口品質看安丘”為傳播方向,以“安丘·安全·安心”為廣告語,全力打造“安品味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行“一個標準”供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農產品暢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丘大姜代表中國首次出口新西蘭,填補了我國生姜在大洋洲市場的空白。安丘蔬菜年出口80多萬噸、出口額60億元,占濰坊市的70%、全省的20%以上,出口額實現13年連續增長。
近兩年來,重要對外協定的生效也加緊了中國農產品走出去的步伐。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預示著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必將在開放中走向新的高度。RCEP區域是我國農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目前占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比重超40%。我國企業可結合自身發展策略,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
同樣,2021年3月1日起生效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也讓地標農產品這一天然的“國貨”,在獲得歐盟市場“入場券”后,有望放眼更廣闊的全球市場,成為代表中國的新名片。
起步早、發展快,是中國跨境電商的優勢,未來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這一優勢也將不斷擴大,農產品發展將迎來更大機遇。
作者: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 鐵丁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