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返回家鄉山西山陰縣發展農業的張海元創業失敗。痛定思痛,他把原因歸于盲目和缺乏農業知識。
接下來的6年時間里,他沉下心學習農業知識,并找尋適合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的方向。2015年,他成立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關注于當地小雜糧的種植、加工,并把市場對準了國外。
如今,張海元把當地的特色小雜糧賣到了韓國、俄羅斯等國家。而他也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當選山西小米聯盟輪值主席,并在2018年被選為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從父輩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到自己也成為壯勞力,在放學后在田里鋤草、施肥,吃過勞作辛苦的張海元想在土地上做點文章,起碼能夠提高一下農民的收入。
從市場出發,他先把目光放在了銷售端。“之所以將公司定位在電商銷售企業,就是想通過電商這一新型銷售平臺,一方面,讓農民手里的糧食賣個好價錢,走出谷賤傷農的怪圈。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倒逼種植產業轉型升級,讓農產品更具競爭力。”他說。
2015年以來,鑫霏農業通過線上銷售平臺,先后與中國郵政、中鐵貨運、中遠海運等國字號流通企業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重點銷售10類、15種晉北特色優質農產品。
隨著市場的深耕,張海元意識到,品牌能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出去、走得遠。他創建了“百匯農珍”農產品品牌,涵蓋了小米、綠豆、豌豆等七類農特產品。
在品牌的帶動下,當地雜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達到40萬畝,特別是旱地谷子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畝均收入2600元左右。
谷子是當地的一項主打農業產業,長期以來,谷子耕種技藝繁雜,產量較低,農民多自產自銷,谷子價格基本在1.5元至2.5元之間。
“增收難、致富難,既在于市場端,也在于生產端,種植環節關鍵是缺少技術。”張海元說。
他在當地率先試種“晉谷21號”旱地谷子,采用滲水地膜全覆蓋機械化精密穴播免間苗技術,當年試種2000畝,畝均達到500公斤,畝均增產150公斤、增收600元以上。
示范成功后,張海元瞄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加大旱地谷子先進技術推廣,按照管理、種植、技術、價格、收購“五統一”模式,以保底價與農戶簽訂合同,每年訂單合同穩定在2000戶以上,覆蓋4個鄉鎮、23個村,戶均可收入2.5萬元左右。
2017年,公司集中流轉土地1.2畝,新建萬畝有機認證種植基地,被山西省農業農村廳評定為“萬畝雜糧免檢基地”。“做精做細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產品自然過硬。”他說,目前,“百匯農珍”小米已經成為“中國好糧油”指定名錄產品。
“電商平臺僅僅是銷售體系,還要在種、產、加、銷四端同步發力,構建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張海元說。
2017年8月,公司新建小雜糧深加工項目及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重點建設加工車間、糧食倉儲、商務中心等,打造全產業鏈條。目前,公司年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倉儲總量3萬噸、銷售收入2億多元。同時,積極與農業院校合作,研發雜糧品種改良、種植技術、精深加工等。
2017年,張海元當選為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他的第一份議案就是關于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之后更多的也是關注農業。
圍繞農業產業化、特色現代農業等主題,他先后提交建議11件,其中6件得到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發改委、商務廳等部門的重視,并被予以采納實施,3件被納入全省重點建議議案。
“新農人要有新作為,不僅要高質量發展企業,使其成為引領群眾致富的領頭羊,還要高水平建言獻策,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張海元說。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馬玉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