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致賀信指出,“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經過20年發展,22個國家65個項目獲此殊榮。雖然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面臨一些困難:一些國家認識不到位,申報積極性不太高,覆蓋范圍不廣泛,有的獲得認定后也沒有很好保護和利用,等等。中國可抓住機遇,積極作為,不斷引領,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持續貢獻中國力量。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包含經濟、生態、技術、文化、景觀等多個層面的復合農業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展示了農業文明和中華優秀文化。農業生產實踐、豐富的生態地理資源,創造了類型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悠久農業文明和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文化遺產蘊含人地和諧的生態思想、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和有效的鄉村治理理念,為鄉村振興提供借鑒。
再次,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提供寶貴智慧。一直以來,農耕文明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比如美國土壤學專家富蘭克林,曾考察中國古老的農耕體系并著有《四千年農夫》。這本書成了美國有機農業的寶典。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生態農業的精華,兼顧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重特征,可以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
為應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退化、全球氣候變化、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本土性傳統知識喪失等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中國是該倡議的最早響應者、堅定支持者、成功實踐者、重要推動者和主要貢獻者。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概念有豐富內涵與獨特價值。
一是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業而非落后農業。農業遺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物種、傳統技術或傳統農業工具,它是一個復合性系統。傳統農業不是落后農業,現代農業不是取代傳統農業,而是改良和提升傳統農業。
二是傳統農業是可持續的農業生產系統。短缺資源與龐大人口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鄉土中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使得勤勞智慧的農民積累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耕作體系。中國傳統農業從來就是循環可持續的農業,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有機農業。
三是傳統農業蘊含著生態大智慧。農耕文明最為可貴之處在于其順天應時、取用有度、御欲尚儉、生態循環、多樣平衡的實踐智慧,以及“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和而不同”的生態哲學。生態文明不是對工業文明的修修補補,而是需要時時從傳統永續農耕中汲取營養,從而在認識論和世界觀層面做出深刻改變。
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組織或機構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共同提出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評審標準包括:一是具有獨特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知識體系。二是在當地能支撐糧食安全和生計安全。三是含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生物多樣性。四是遺產地必須具備全球重要性和公共產品價值。五是景觀獨特秀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對于地方知名度的提升、名特優產品的發展以及基于良好生態環境和深厚民族文化來發展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借助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平臺,世界各國應進一步加強農耕文化和農耕文明的交流互動。立足新時代,推動建設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持續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進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傳承利用價值。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