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東部時間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給為期4年的“2020年后生物多樣性框架”磋商畫上了句號。
本次會議是接續2021年10月在昆明舉辦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之后的重要會議,框架的命名也體現了兩座城市在框架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來自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締約方代表,包括近200位部級代表,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大會主題,一致同意盡快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推出新的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球合作提供指引。
包括框架成果文件在內,本次大會一同審議通過的還有監測框架,計劃、監測、報告和審查機制,能力建設、發展和科技合作,資源調動以及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DSI)的決定草案共6份重要文件。這些文件歷史性地將DSI的落地路徑和框架基金納入其中,歷史性地描繪了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
根據框架文件,為了實現2050年愿景,全球要在2030年前依據框架,“采取緊急行動停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使自然走上恢復之路,造福人民和地球;為此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確保公正和公平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同時提供必要的執行手段”。由此,框架確立了“20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全球陸地、內陸水域、沿海和海洋區域。
資金調動問題是各國關注的重要議題,框架要求全球環境基金盡快在2023年設立一個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通過一個特別信托基金來支持框架的實施,直至2030年。框架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到2025年每年提供200億美元,到2030年每年提供300億美元。
時間追溯到12年前,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0次會議上,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即“愛知目標”,這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以來,全球第一個以10年為期的目標。“愛知目標”分為5個戰略目標和20個行動目標,呼吁各國采取有效和緊急的行動來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020年,聯合國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公布了2010年設定的“愛知目標”完成情況,即20項目標到2020年沒有一項完全實現,僅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首批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愛知目標”實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在恢復和保障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增加生態系統復原力和碳儲量等3項目標進展超越“愛知目標”要求,其他13項目標基本實現,4項目標取得階段性進展,實施“愛知目標”總體情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本次框架多處涉及農業發展,行動目標6明確要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到2030年,將外來入侵物種的引入和定居率至少降低50%;行動目標7明確要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和塑料投入品,包括減少至少一半流失到環境中的過量養分,總體上將有關使用農藥和劇毒化學品的風險減少至少一半,以及防止、減少和努力消除塑料污染;行動目標10明確要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樣性友好做法的應用,確保農業、水產養殖、漁業和林業領域得到可持續管理;行動目標11明確要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或基于生態系統的方法,恢復、維持和增進水和氣候、土壤健康、授粉等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
農業是個生態產業,農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強調,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
農業作為與生物多樣性最緊密的產業,可以理解為,農業依賴于生物多樣性,就像DNA是人類的重要遺傳物質一樣。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先后推動修訂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種子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相關法律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本實現有法可依。修訂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名錄,為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奠定基礎。出臺《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全面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明確將建設田園生態系統,完善農田生態廊道,營造復合型、生態型農田林網。《“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規定到2025年,農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耕地生態得到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舉措,開展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及水產、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實施全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積極開展重大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治;全面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發布中華白海豚、斑海豹、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保護行動計劃,農業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得到顯著加強。
我國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堅定走綠色、可持續之路,把農業產業鏈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做到高效、生態和低碳。當前,還需加大農田生態系統修復力度,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恢復完善農田水土保持、空氣凈化、病蟲害防治、授粉等生態系統服務,推廣生態友好型農藝措施,繼續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過量使用,保障農業高效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從長遠來看,農業領域應加強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在相關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推動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和諧發展,助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者:陳寶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高級農藝師
編輯:董家琛
圖片來源于網絡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