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護航” 豐收行穩
“今年是十多年來,玉米最高產的一年!”
“今年是我們家中稻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年,每畝地比往年多收約兩三百斤,和去年比能多賺50萬元左右?!?/span>
“今年農機作業面積比去年多,大型自走式割曬機把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農戶很滿意?!?/span>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表示,目前秋糧收獲進入尾聲,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更多的科技力量已成為挖掘糧食生產潛力的利器,農業科技深度融合真正實現“豐收靠技不靠天”。
擴面積、促單產,秋糧豐收底氣足
“這些年在國家的好政策下,我們糧食越打越多,錢越賺越多。今年,我把家周圍的閑置地都歸整起來種上了高產新品種,你看啊,地比原來多了四五畝,畝產也上來了,總產量肯定是穩穩的再增加?!焙幽鲜′鸷邮雄背菂^莊店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哲峰說。
“今年我們省秋糧面積連續4年增加,有的是經濟作物改種糧食,有的是間套復種提高復種指數,有的是整改復耕,有的是增水增地種糧?!鄙綎|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告訴記者,面積增加了,糧食生產就托住了底。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秋糧面積13.1億畝,比上年增加了700多萬畝。其中,大豆面積連續兩年穩定在1.5億畝以上,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2000萬畝。
“今年我調整了一下種植的比例,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大大增加了,雜糧雜豆等低產作物種得少了,我算了個賬,這兩類作物畝產相差500斤左右呢。地就這么些,‘能者多勞’嘛!”河北省故城縣農技推廣站站長李杰說。
“作為國家100個大豆、200個玉米大縣整建制示范縣,我們通過主推密植技術模式,集成配套各類資源措施,精準管控各生產環節,提高關鍵措施到位率,農民很滿意,成效也很明顯?!奔质」鲙X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率達到了73%,這有效地對沖了洪澇、干旱等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好政策連著好收成。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生產關系的完善,離不開好制度、好政策。糧食怎么保?政策來引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年初,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分品種、分區域、分要素、分環節明確重點任務和工作措施。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中央財政及時下撥農業防災救災資金、玉米大豆“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各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義利并舉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
優品種、強技術,秋糧增產潛力大
我國小麥、水稻單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增產空間正在變小。而玉米、大豆、旱作雜糧等,仍有巨大的增產潛能。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在糧食產量中占比近40%,玉米生產的持續發展對新增千億斤糧食意義重大。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說:“過去20年我們玉米單產年增長率達到1.53%,得益于新技術、新機具的整合運用。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2022年,美國玉米單產為725公斤每畝,我國是429公斤每畝;從1996年到現在,美國玉米產量年增益8.5公斤,我國是4.5公斤。”他認為,在去年豐收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產量,品種技術缺一不可。
“我們黃淮海種玉米時間很趕,要在120天之內種得上、收得好,這個品種熟性很好并且株型特殊、抗倒能力強、密度彈性也大。之前不少品種密度上去之后,很多會出現空殼、倒伏、病害等現象,‘中玉303’就沒這個問題?!鄙綎|省樂陵市種植大戶閆樂義對新品種贊不絕口,更難得的是,“中玉303”出籽率高,容重還高,100斤干棒子,一般品種也就出80多斤棒仁,這品種能出91斤多,品質還很好。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天宇團隊研發的“中玉303”作為農業農村部2023年主導品種,通過良種良法配套畝產可達1077.54公斤,為黃淮海、東華北主產區中低產田生產打造了可復制樣板。
“以前玉米施肥都是‘一炮轟’,施一次肥就不再管了。今年我們是精細化管理,每到關鍵生長期,都會追水追肥?!焙颖笔⌒吓_市隆堯縣佃戶營村種糧大戶曹彥峰說,今年采用了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準調控技術,每畝地塊約種了5000-5500株玉米,每畝比往年多種了1000株?!皬膩頉]有這樣精細地種玉米,想要不高產都難?!?/span>
同樣,今年各地大力推廣大豆高油高產品種,如黑龍江主推“合農71”“綏農84”等畝產350斤以上的高油高產品種;內蒙古重點推廣高油大豆“登科5號”和高產品種“蒙豆1137”等品種。據統計,全國高油高產大豆品種推廣面積達25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500萬畝左右,占比達到19%。
“今年東北四省區推廣大豆大壟高臺高產高效技術,將壟寬由65-70公分、增加到110-140公分,密度由每畝1.8萬株增加到2.4萬株,畝均單產可提升10%以上,共計推廣2491萬畝,較去年增加904萬畝。”全國農技中心糧食作物技術處處長鄂文弟介紹,農業農村部構建的全國大豆技術集成創新平臺體系,進一步暢通農業科研、農技推廣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協作渠道,力爭把專家田產量轉化為農民的大田產量。
少投入、減損失,秋糧產能提升快
與越南、老撾交界的云南省江城縣,是中南半島草地貪夜蛾、黃脊竹蝗、稻飛虱、葉斑病等多種重大境外病蟲害跨境遷移進入我國南大門的必經之地。中國農業科學院普洱江城試驗基地通過常年定點監測,獲得了草地貪夜蛾跨境遷飛種群時空動態基礎數據,為制定草地貪夜蛾全國“分區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警方案。
今年8月,受臺風“杜蘇芮”的影響,玉米南方銹病進入黃淮海夏玉米主產區。“現在玉米已經長到2米多高了,人工打藥是不可能了,極端天氣、病蟲害年年都有,我們也有一套自己的應對辦法。面對預警,我們快速與國家航空植??萍紕撔侣撁寺撓担杆俅_定了無人機施藥方案?,F在看,經過防治的地塊每畝產量能達到700公斤左右,較往年每畝地能減少130公斤的損失?!焙幽鲜∧详柺刑坪涌h植保站站長曾顯光告訴記者,現在農民的種糧需求不僅是多種糧、種好糧,還希望少投入、損失小。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高效農機開啟“加速度”,一批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的新農機相繼亮相。在江蘇省睢寧縣嵐山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一體化收獲機格外亮眼,“這臺機器能同時完成2行玉米和4行大豆收獲作業,避免收獲機重復下地,能提高作業效率80%以上。大豆籽粒機收總損失率小于3%,玉米摘穗總損失率小于2%,可以有效減少損失,提高產量。”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倪有亮告訴記者,節糧減損和增產穩產一樣重要。
機收減損是降低農業生產環節浪費、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扒锸涨?,我們開展技術培訓上千人次、組織減損大比武,提高種植戶、農機手減損意識和能力,安裝機車防陷半履帶、扶倒器等設施200多套,最大限度減少機收環節損失,確保糧食應收盡收、顆粒歸倉?!焙邶埥”贝蠡霓r墾集團八五七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副部長胡鵬程說。
在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管理區,“95后”農民林林嘗到了水稻綠色生態生產技術的甜頭。今年,他的家庭農場承包了1800畝水稻田,從播種到收獲全程采用綠色生態綜合措施,既保證了水稻品質和產量,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我們邀請了湖南省農科院的專家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均衡搭配,缺啥補啥。”林林介紹,通過農家有機肥和測土配方肥的施用,早晚稻水稻葉面清秀、翠綠,長勢良好。
林林告訴記者,通過綠色生態生產技術的集成使用,他的水稻預計畝產將達到1000斤以上,米質達到國標二級,按照目前優質米訂購市場價格,將達到每百斤165元以上,真正實現好米優價。
高產品種、高效技術模式,是為農民做加法;綠色防控、機收減損,是給農民做減法;科技支撐糧食產能提升還需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從全生產鏈條精細管護,讓生態農業綠了田野、富了百姓。
來源:農民日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