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知道云茸是個啥,真有中科院專家說得那么好嗎?后來我看鄉親們種得好,就決定試試看。”貴州省水城縣蟠龍鎮院壩村村民楊朝倫說起自己的脫貧經歷,“現在一瞧,種云茸劃算多了,一畝就能賣幾千元,一下翻了好多倍。”
農民脫貧致富,科技大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扎實推進,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個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有科技助力,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了,脫貧的動力更強了。
送技術,精準解決種植難
貧困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脫貧發展各有所需。近些年,來自全國科技系統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墻大院、深入扶貧一線,科技的種子在大地上開花結果。
找準目標,為農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種和技術。
“小時候,都是誰家有點山貨就背著去縣城賣。過去說種木耳能致富,我一點也不信。”陜西省柞水縣杏坪鎮肖臺村村民肖超回憶說。
原來,柞水縣種植木耳歷史悠久,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富裕生活,一大癥結就是傳統種植方式耗時長、產量低、效益差,在關鍵環節上缺乏技術支持。
農民脫貧致富,科技大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扎實推進,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個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送技術,精準解決種植難
貧困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脫貧發展各有所需。近些年,來自全國科技系統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墻大院、深入扶貧一線,科技的種子在大地上開花結果。
找準目標,為農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種和技術。
“小時候,都是誰家有點山貨就背著去縣城賣。過去說種木耳能致富,我一點也不信。”陜西省柞水縣杏坪鎮肖臺村村民肖超回憶說。
原來,柞水縣種植木耳歷史悠久,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富裕生活,一大癥結就是傳統種植方式耗時長、產量低、效益差,在關鍵環節上缺乏技術支持。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